|
|
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15集课程复讲 |
华红霞学长 |
|
本集主题:如何落实“孝”(七)、教孝方法、万法因缘生
1、福田心耕 上节课当中举了很多五伦关系的劝诫例子,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长养我们大家的存心,然后行事,跟人相处的智慧,还有我们的耐性。相信在往后的日子,每位朋友的生活当中就会有一出一出的好戏要上演。 所谓“福田心耕”,一个人真正都是用道德去立身行道,他的福分绝对会愈积愈厚。不是不到,时候还未到,到的时候,该是他的福分绝对跑不掉。所以中国说“吃亏是福”,这句话很有意义。
2、生活中如何落实“孝”(续) (1)亲有疾,药先尝。 父母生病的时候,儿女先尝尝看这个药会不会太烫,不会太烫才端给父母吃,这代表孝子在父母生病时,他都是随侧在旁照料。这个故事是来自于汉朝汉文帝,他的母亲病了三年,整整三年,他都是这样亲手服侍汤药,后来母亲病情也好转过来。历史上有名的“文景之治”,能把国家治理得这么好,根源也在以孝治天下。其实要把团体、把家庭带好,甚至把国家带好,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。 当然,在现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要教育孩子,假如母亲吃中药可以舔一下,感觉一下会不会太烫;假如是吃西药,你给父母递白开水的时候,要考虑到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。同时还要教导孩子如何处理家庭危机,从小教导孩子,面对一些紧急情况怎么去应对,他就很懂得如何在紧急当中要从容不迫的处理事情。比如,父母生病了,要知道药物放在哪里、急救电话、亲戚电话是多少,如何照顾生病的父母等等,甚至于要让他有做的机会。相信他在做的过程他能够做事愈来愈细心,愈能体谅到病患的痛苦在哪里,别人的需要在哪里。 (2)昼夜侍,不离床。这是孝子至诚的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,当然,你也不要硬撑,该休息的时候还是要休息,但是只要父母需要你,你马上就可以知道就好,可以马上作出反应。 (3)丧三年,常悲咽。这个是指父母已经去世了。《孝经》中:“居则致其敬,养则致其乐,病则致其忧,丧则致其哀,祭则致其严”。父母健在时,我们用恭敬心、用一种让父母欢喜的心去奉养他;当父母不在办丧事的时候,我们要感怀父母恩德,在祭祀的时候要庄严肃穆,不要吵吵闹闹。欧阳修说:“祭而丰,不如养之薄也”,祭祀再祭得多好,不如在父母生前好好奉养,更有意义。生前不奉养,死的时候花一大把钱,那真是太颠倒了! 所以,我们现在父母健在,要非常珍惜,好好奉养;父母走了,我们也会觉得很踏实、很安慰,毕竟我们已经尽力了。 “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”,这样的遗憾绝对不要再发生在我们的身上。当然,如果您的父母已经离去了,您还是可以尽孝心的,只要你尽心尽力“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”,就能“以显父母”;而且我们又尽心尽力把自己的孩子教好,让我们家族的血脉能够愈来愈好,这也可以告慰父母在天之灵。所以丧礼办得庄严肃穆,可以依照父母的心愿来做。而在丧礼当中,我们也是所有的家族,缅怀我们的父母这一生对这个家族所做的贡献,也有父母对我们这个家族的期许,透过丧礼来传达。 “丧三年”,这个“三年”是古代的礼仪,要服丧三年的时间。同时,因为孝子几十年来念念都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,当父母一离去,他很难接受,只要又想到父母,他的眼泪忍不住就掉下来,所以“常悲咽”。 (4)居处变,酒肉绝。因为有感怀之情,父母离去了,他不可能会去花天酒地吗。所以“礼”其实是发自一个人的内心,自然做出来的。 (5)丧尽礼,祭尽诚。“祭”就是每年固定的时间祭祀父母,这是我们中国人很好的美德,所以有宗祠。 《朱子治家格言》也提到,“祖宗虽远,祭祀不可不诚”,《论语》也提到,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”。人只要常常想到就是因为有父母、就是因为有祖宗,今天才有我们,时时有这样感恩的心,人心就会很厚道。祭要尽诚,每次的祭祀不一定要搞得很复杂,但是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,做给我们的孩子来学习。 (6)事死者,如事生。侍奉父母的态度跟生前绝对没有两样。父母对我们的期许跟教诲,绝对不会因为父母离去而有所改变,甚至要更加的努力才对,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。
3、教孩子“孝”的方法。 (1)以身作则。这个太重要。 (2)亲师合作。老师教,家长在家里又配合,孩子行为很快就能循规蹈矩。因为老师跟家长在孩子小时候是最有影响力的。 (3)夫妻配合。当老师还没教,我们要赶快教,因为老师也不一定懂教孝的重要,社会是一个互动,我们也可以去学校推动。夫妻要配合。比如,父亲可以告诉孩子,你可以不要孝顺我,但是你一定要孝顺你妈妈。因为你妈妈当时怀孕的时候多辛苦,每天在那里呕吐。你就把母亲所有的辛劳,都把它娓娓道来,你讲得愈真诚,你儿子可能听到一半,眼泪都掉下来,他知恩就能够报恩!而,母亲也可以告诉孩子,父亲工作很辛苦,让他去体会父亲每天的辛劳,他自然而然对父亲生起恭敬的孝心。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数落自己的先生,这样的言语犯了兵家大忌。这样的言语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,孩子对父亲的恭敬一点一滴消退。所以家庭中,我们要做到“隐恶扬善”,他会更珍惜,更奋发图强,要对得起亲人的支持,自然而然他就会往好的去发展。所以教孝还可以夫妻共同来配合。 (4)原则一致。也就是要有共识。假如家庭教育孩子原则不一样,孩子一定挑那个躲在他后面就没事的那个的,这时候就不好教了,所以确确实实要多沟通才行。自助而后人助,用我们的真诚付出,自然而然就能够让身旁周遭的人慢慢取得共识。
4、万法因缘生,世间事如理如法都可以求得 (1)财布施得财富。财布施是得财富的真因。 (2)法布施得聪明智慧。比如学习,当你很欢喜地把方法教给别人,自己的逻辑能力也会愈提升,因为你要教别人,自己必须先学习并想办法把别人教会。像蔡老师在补习班补习考师范院校时就有这样的亲身体会。比如记忆力。一般人都会说活得愈老,记忆力愈衰退,原因在于:烦恼太多。像李炳南老师97岁讲课的时候都不要翻书。确实,法布施得聪明智慧,而且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。“舜何人也?予何人也?有为者亦若是”。 (3)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。“无畏”就是让别人免于恐惧,这个叫无畏。新加坡106岁的许哲女士,她不断主动帮助别人免于病痛、生活苦痛。所以,她106岁了,走路很快、讲话很有精神,完全看不出已有100了。 蔡老师的爷爷得了中风,本来医生建议他们准备办后事。蔡老师用爷爷自己的钱作国际赈灾,帮助困苦的人,爷爷从加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;后来,蔡老师又以爷爷的名义布施,捐出的当天,爷爷就会走路了。所以,很多真理,我们绝对要用至诚的心去求证,绝对圣人不可能讲妄语的,真理是要透过我们自己去印证,这样你的信心才会很足。
2013年4月16日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